发布时间:2025-04-05 14:26:51源自:本站作者:PB2345素材网阅读(14)
国务院参事、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徐锭明也表示,双反不是坏事,若中国光伏企业能在美国双反贸易战中赢得胜利,或能杜绝其他国家与地区的效仿。
随着Solyndra崩盘、EvergreenSolar和SpectraWatt破产,加之MAC全球太阳能指数下滑65%,2011年对太阳能光伏业来说是个歉收年。从投资的角度来看,太阳能业可能正在触底。
第二重力量:过去数年间大量的资金流向新一代太阳能技术风险投资。尽管部分风险投资以失败而告终(如Solyndra),但是大部分还活着,并且可能会做得很好。尚德电力的AndrewBeebe曾表示,以天然气目前的价格,太阳能根本无法与之竞争。3月,美国能源部发现中国太阳能制造商利用从政府中获得的不正当补贴,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在美国搞倾销,使得美中贸易摩擦进一步发酵升级。今年年初,AxiomCapitalManagement太阳能分析师GordonJohnson修改了其对太阳能14个月看空的立场。
可能对消费者和地球来说,光明的未来看起来更加真实,因为低成本、无污染的太阳能发电将变得更加普遍;然而,对太阳能从业者来说就另当别论了,他们将面临日益激烈和残酷的竞争,来保持创新,改善技术。4月11日,放弃光伏而转向光热发电技术的BrightSourceEnergy在最后一刻取消了首次公开募股(IPO),理由是不利的市场状况。市场环境的恶化迫使企业停产技改,虽然对企业来说是危机,但是从长远来看,还是促进了行业的进步。
比如,对四氯化硅等危险化学品,首先可以通过冷氢化技术提高其转化率,再通过使用闭路循环解决四氯化硅以及三氯氢硅的排放问题,达到回收并重复利用的目的。而对于有升级换代潜力的产能,鉴于其本身成本控制就比较理想,对其进行升级的投入产出比可以有较高预期。事实上,在光伏的整个生产环节中,多晶硅制造既是耗能最高的环节,也在三废排放方面首当其冲。但事实上,作为一种成熟的能源转化技术,光伏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污染是可以通过清洁生产技术解决的。
多晶硅要在高温条件下提炼还原,需消耗大量的电能,同时,其生产中的副产品四氯化硅等属于危险化学品,若处理不当将产生危害。她是上述报告的主要作者之一。
去年9月19日,该公司遭浙江海宁村民举报排污导致31人患上癌症,6人患上白血病,掀起轩然大波。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光伏分会主任赵玉文也一再重申,我国光伏产业在投产初期可能有过污染现象,但目前已经有了很大改进。孟宪淦也一再强调说,多晶硅污染不是一个真实的问题,多晶硅生产技术最早来自欧美等对环保要求非常严格的发达国家,它并非污染产业。那么,究竟是什么,让这个清洁能源产业不清洁呢?达标企业不足三分之一从曾被外媒炒得沸沸扬扬的洛阳中硅污染门,到晶科能源的排污致癌案,光伏污染,时不时刺激着公众的神经。
中国的70多家多晶硅企业中,只有20家达到2011年工信部颁布的《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要求。常瑜说,该公司在节能降耗的同时,将多晶硅的生产成本从30~40美元/千克降低至20美元/千克,因此就拥有了绝对成本优势。对此,该调查报告予以了否决。尽管头顶清洁能源的光环,但高耗能、高污染的帽子,却一直与光伏产业如影随形。
采访中,常瑜一再强调说,清洁生产不但能使光伏企业达到环保标准,还有助于公司持续降低成本,实现环保和成本的双赢,帮助企业提高竞争力。再加上早期多晶硅供不应求,受暴利驱动,该产业急速扩张。
由于治污不达标且能耗偏高,企业不仅制造成本高,三废问题也相当严重,因此也出现了很多环境问题。绿色和平气候与能源项目主任李昂告诉本报记者说。
以调研企业之一江苏中能为例。而除了多晶硅环节,在下游的200多家组件企业中,也只有少数几家上市企业发布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了其能耗水平和三废排放情况而这也是目前披露光伏企业环境信息的惟一渠道。而这些措施和技术已有企业实施。但光伏污染并非不可克服,这里边有历史原因,孟宪淦强调说。在多晶硅的生产环节中,电力成本占比最高,达到了36%左右,而冷氢化以及闭路循环技术能很大程度上降低电力成本,即降低每千克多晶硅生产的耗电量。据悉,目前国内多晶硅生产企业能耗多在150kWh/kg左右的水平,而国内一些先进企业的能耗已经控制在80kWh/kg以下。
现在是成本为王,只有能耗水平和成本控制处在领先地位的企业,才能逆境生存。但同时,该组织也强调称,近零排放技术上并无瓶颈。
[page]环保与成本一箭双雕此前一直有观点认为,杜绝光伏产业的污染,关键问题还在于成本。这说明,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多晶硅企业的能耗和环保达标能满足清洁生产的基本要求。
常瑜也对记者坦承,由于初始投资比较大,且多晶硅的生产技术被国外垄断,国内只有60%的企业采用冷氢化技术。而这,与业内专家光伏污染是个伪命题的坚持也不谋而合。
而浆料内部回收再利用也能降低硅片的加工成本。而国际上这一比例为90%。以江苏中能为例,该公司多晶硅单位能耗水平已降低到80kg/kWh,且生产工艺过程基本实现了循环利用。由于引进的产能相对落后,升级工艺流程和改造设备只能靠企业自身努力,但这对大多资历尚浅的企业来说,并非易事。
[page]升级还是出局据常瑜介绍,2011年国内前4家多晶硅企业占据了全球60%的市场份额,而估计2012年这一比例将达到70%以上,也就是说,届时将有三分之二的多晶硅企业被淘汰出局。孟宪淦告诉记者说。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对记者介绍说,这样就不会造成污染。常瑜肯定地对记者表示。
所谓闭路循环,即所有生产的废料、废气可以在一个闭环系统里面重复使用,不会对环境产生任何的污染。尽管该公司坚持认为这只是一种巧合,但这也恰恰暴露了其在管理上的漏洞。
由此产生的违法、违规隐患,比如在常规污染控制方面就存在很多漏洞。清洁生产必然要求企业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这无疑会大幅增加成本,对于本就竞争激烈的光伏产业而言,大多数中小企业不能、也不愿意承担。目前国内还没有企业能做到100%的四氯化硅和三氯氢硅的循环生产,没有达到近零排放的标准,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政策研究室主任常瑜肯定地说。经过走访企业得知,在此环节中,若新旧切割液比例由7:3提高到6:4,则每生产1兆瓦的硅片可以节约30万元。
以产业上游的多晶硅环节为例。这种情况下,他们只能被市场淘汰,被兼并重组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也正因此,多晶硅被视为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即便如此,这20家企业也参差不齐,有的生产规模达到了万吨级,有的规模较小,有的还在建设中没有实际生产。
这暴露出中国光伏企业对清洁生产的认识不足,还多停留于口号和形式上。国外一直都对先进的多晶硅生产技术实施封锁垄断,尤其是在核心的尾气回收和废料处理、循环利用方面,同时他们也不在中国设厂,因此,国内引进的工艺和设备往往不成套,难成体系,技术也没法全然掌握,就导致了污染的排放。
欢迎分享转载→ 7ac8i.onlinekreditetestsiegergerade.org